6月13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匠心中國”故事大會比賽決賽精彩落幕。經過前期各二級學院全體學生全員參與的緊張初賽,共有30位學子(團隊)入圍決賽,賽出了高水平。
“匠心中國”故事大會決賽中,30位選手,每一位都在用心講述自己理解的匠心故事。各行各業的“匠人”們,通過學生們的講述,“站”到了觀眾們的面前:他們是雙手粗糙、心思細膩的篾匠,是甘居幕后、默默無聞的皮影戲匠人;他們是研究中國天眼、建成FAST工程的科學家南仁東,是執著專一研究C919大飛機的大國工匠胡雙錢;他們是“誤把墨汁當紅糖”、一心翻譯《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家陳望道,他們是集美麗、智慧于一身的傲骨“迎春花”、著名外交官華春瑩;他們是遙不可及的大專家、大學者,他們也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平凡人……
“匠心中國”故事講得怎么樣?一個字,好!30名學生選手圍繞“匠心”,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來,或正經八百、或輕松俏皮,他們用真誠、真情,生動演繹著一個個與“匠心”有關的故事。聽完2號選手譚羽講完《魂向天際覓蟬鳴》的故事,坐在建筑工程學院席位的一位老師,拉了拉旁邊的老師:“這個故事講得還不錯,結構完整,與匠心主題扣得蠻緊!”7號選手朱博豪帶來他的故事——《海思的星火》,他聲音洪亮、激情滿滿、愛國之情溢于言表,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突破精度極限,將龍的軌跡劃入太空……高鳳林,為火箭鑄心,為民族鑄夢!”當20號選手何灝冉用感動中國頒獎詞結束自己的故事時,全體同學受到了強烈的感染,自發地叫好,現場掌聲一片。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精神,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辦出實效,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多措并舉,創新方式方法,圍繞“學生”主體做文章,讓學生全體參與到思想政治學習當中。為了把“匠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開來,讓“工匠精神”入腦入心,學校面向全校學生開展了本次“匠心中國”故事大會比賽。學校全體學生,圍繞“匠心中國”主題,結合各自專業特點,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匠人匠心的故事。
為什么要讓學生講“匠心中國”故事?因為故事最能打動人、最能感化人、最能影響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做到鹽溶于水,潤物細無聲,入腦入心化于行。“匠心中國”故事大會比賽決賽評委組組長、黨委宣傳部部長劉合強說,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從各個角度去理解“匠心”,學生們將“匠心”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高度融合,加深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所講的故事緊扣專業選材,且聯系了經濟社會背景中的熱點事件,具有家國情懷。看得出來,每一位學生,都是在用‘匠心’講‘匠心中國’的故事。
“在學生中開展‘匠心中國’故事大會,一方面能加深他們對匠人、匠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讓他們保有家國情懷,激起他們對時代和社會的關注,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李洪渠表示,“‘匠心中國’系列活動的開展,讓思政教育契合高職特點,這為高職院校如何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武職方案’。事實上,近年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具有高職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思政創新品牌,從前幾年試行到今年集中推出的‘匠心中國’系列活動,可以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一個厚積薄發的產物。”李洪渠說。
李洪渠說,“匠心中國”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匠心中國”系列大型巡講、“匠心中國”故事大會,是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匠心中國”思政創新品牌的三個平臺,三個平臺“三位一體”,共同推動“五個思政”落地見效,共同推進“立德樹人”“三全育人”落實落細。(董豆豆)
詳情請見: